两种艺术的温柔对峙
王 萌
一声停顿后的漠然长叹,引出一段曲折的悲凉,那细细的幽怨荡气回肠,几多辛酸在弦间回转、蔓延,断断续续的,轻声向暗夜诉说着命运这把钝刃,在躯干上的道道划痕,如泣如诉……
流水潺潺,彼此一样无法休憩 ,哀哀婉婉的载着枯槁的黄叶,经过坚硬的石棱,发出低低的呻吟,带着重叠的伤痛,再一次前行,尽管终点也许是另一浪迹天涯的起点,偶尔迷茫、偶尔踟蹰、最终却只能坚定,目光中,所有的方向,看起来都汪洋,天堂在地狱里的声音告诉你:这里并不遥远……一阵深秋的风轻蔑地挑起衣襟,长衫四散,嶙峋的脊背微颤,幽魂携着低吟的泉水,已无处躲藏,不情愿的显露在天地间,当一轮皎洁放出陌生的寒光,当星儿们鸟瞰墨泉……惶恐的举起半盏离愁,邀星?邀月?邀……孤魂自饮,难言的苦涩,深沁骨髓,无法怨,无法恨,无尽情愫,无尽疲惫,何处倾诉,何处驻足?残荷伴月,冷泪如泉,孤影瑟缩,幽曲回转,面对一潭清辉,细诉衷肠,袅袅不绝,丝丝缕缕的幽怨化作梦幻中的惊涛汹涌,将在寒风嘶吼中,天地交错,血泪融汇,千古悲怆一并喷发,单薄的手臂举起利剑,回头,藐视着世间的野草,荒漠,皆不必悠悠的细述,琴音已消失在山谷,夜幕终会散尽,只能把自己淹没在萧瑟的荒芜,等待、忍耐,相信有一天远处一定会传来震地的呐喊……
《二泉映月》——阿炳先生留给我们的哀婉、悲怆的有声画卷,这首名曲用一种软力量震撼了世人,当年小泽征尔来我国,听了这首曲子,泪流满面的跪下说:这样的曲子要跪下来欣赏!
今观李李国民先生的中国画作品,让我再次忆起这首曲子,阿炳先生用旋律感动了世人,而李先生却用这无声的艺术再一次震撼了世人,他的作品整体看严谨而不做作,放纵而不失章法,诗书画印兼优的基础上,表现独具视角,细观:每一笔都饱含细腻的情感,一枝、一叶、一石、一鸟……组成一幅简洁冷傲的画面,每一幅作品都静得令人屏息欣赏,观其作品并没有仿佛的风影摇曳、禽鸟鸣唱,而是让人们在静谧中,领略风影背后的无奈,和禽鸟对真善美的呼唤,画作的静,让您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,仿佛世界在绝美的瞬间就此定格,风不吹,但叶片间却在轻言细语,鸟不鸣,羽翼却流荡着对季节的眷恋,凤不语,眼神却饱含着纵观世俗的城府,重重叠叠、虚虚幻幻,在这喧闹的世界,终于寻到了一处静谧,作者向世人献上了这一方心灵的净土,观其作品,颇有自愧庸俗之感,仿佛一个小我面对无边浩淼,这是一种胸怀和境界的交融,作品感人的不仅仅是笔墨,更多的是神韵和意境,工笔画脱俗是很难的,可李先生的作品却表现的如此自如,给人以清新、安静、圣洁之感,如一颗流星划过幽深的夜空,停留于心际,作品无声的诉说着世间的沧桑,命运的飘摇,光下面的影、暖后面的冷,那古松上斑驳的指痕,飞鸟抗争的劲脊,每一物都是有生命、有内涵、有背景的,在诗情与画意之间,透出凝重的禅意,此时无声胜有声!如果说《二泉映月》给人以断肠的感觉,那么李先生的作品则给人以断与不断之间的感觉,那种“浅浅的痛”、“浅浅的伤”、“浅浅的哀”、“浅浅的怨”,这个度掌握的巧极妙极,营造了中国画的新境界,我赞叹这无声的音乐,李先生创造了中国画之美的最新巅峰,我的评价是:凄美至极的作品,需净心观赏!
|